2016年8月11日,中冶贵州公司应贵州省发改委之邀,一起到贵州省望谟县石屯镇新合村调研扶贫工作。调研组一行冒着大雨、踩着泥泞走访调研了9家特困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望谟县县长何正祥主持召开了中冶贵州公司对新合村进行精准扶贫的工作对接会,达成初步帮扶方案:以新合村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把中冶贵州公司的技术、人才、管理等专业优势与地方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中冶贵州公司为新合村三条总长6.74公里、预算总价900万元的通组公路施工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施工管理,以紫望高速公路项目施工为平台,协助地方政府培育一支由当地贫困村民组织成的劳务队伍,开创贫困村民就业脱贫的新路子,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据石屯镇副镇长杨坤介绍,望谟是贵州全省最贫困的贫困县之一,是全省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合村由8个寨子组成,共分为10个组,全村共有居民1923人,其中未脱贫人口约占40%,组与组之间被大山阻隔,即使开着车全村10个组走一遍至少要3天的时间,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在贵州省这个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冶贵州公司作为中冶集团在贵州省的区域公司,如何快速融合到这场艰巨的扶贫攻坚战之中?如何发挥好央企在扶贫中的政治责任?如何落实好帮扶新合村修好通组路、开创就业路的“新任务”“新课题”,在精准扶贫的新“赶考”中答好新“考卷”?带着这份责任和问题,公司调研组一行7人分别于2016年8月26日、9月16日两次到新合村调研座谈。
8月26日,调研组给新合村带去了1万元慰问金、10袋大米、10桶油,村党支部书记既感激又犯愁地说:“村里贫困户太多了,撒芝麻盐式的慰问起不到救助意义,如果慰问不到最贫困的村民又会有意见,必须全面排查后才能确定这些慰问品发给哪些贫困户。”
9月16日,也是中秋节的第二天,调研组放弃中秋假期休息,早晨6点出发在大山里盘旋颠簸4个多小时再次来到新合村。石屯镇副镇长杨坤及新合村党支部班子一致要求调研组出面把上次送去的慰问品发下去,并提供了10户慰问对象清单。由于部分通组公路没有修通,村民居住分散,入户慰问10户贫困户至少需要一整天时间,村里在10户中选出最贫困的2个无保户、3个特困户进行入户慰问。通过入户慰问、调研,调研组成员感触很深,甚至非常震惊,都纷纷表示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么贫困的村民!特困户邵兴江一家3口老房子损坏后,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屋内只有一张床,家里只有一个灯泡是电器,养的3头猪换的钱买了砖,建房子的其它材料只能等政府的补助款;特困户辜龙魁65岁,一家4口人,老母亲86岁,妻子不会说话,儿子自小患有癫痫症,全靠国家发放的低保金维持生活……村里还有很多像这样被病患、残疾、意外、生存环境等因素困扰的贫困人口。
扶贫刻不容缓,帮扶义不容辞。慰问完5户贫困户早已过了午饭时间,调研组一行匆匆赶到村委会办公室,利用村民中午回家吃饭的间隙,召集了13名村民面对面交流座谈。村民很淳朴,思想很单纯,纷纷表示,只要能学到技术,能挣到钱再苦再累都不怕。蒲运其、黄明香夫妇表示,他们夫妻俩都想参加施工;村民杨再品曾到广东打过工,如果能在家门口有活干,谁也不想出去;王建吉夫妻以种菜为主,地少路远,收入很低,王建吉的妻子决定报名参加施工。但也有村民存在顾虑,一月能挣多少钱,工资能不能按时结,调研组成员一一给予解答。最后大家一致表示,由新合村村干部牵头组织报名,组成2—4支劳务队,每个队选一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技术的村民负责牵头,在项目开工前进行集中培训。村民的顾虑解除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座谈交流结束时已是下午2点多钟,村支书挽留调研组一行到他家吃饭,大家婉言谢绝了,正如扶贫对口包村的副镇长杨坤所说:“村民虽然穷,但都爱面子,在谁家吃饭都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钱又不收,不给钱吧,又会给村民增加负担……”
找准了“穷根子”,开对了“药方子”,最关键是出成效。调研组连夜起草了该扶贫项目的调研报告,并围绕“造血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责任是央企担当的扶贫动力”的主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落实措施。“快速跟进,落实措施,做出样子,取得成效,履好责任”公司党委快速批复并提出要求。公司快速成立精准扶贫工作专家技术指导小组,编制了《望谟县石屯镇新合村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组织村民报名组建劳务队伍,派遣10名技术管理人员驻进新合村,对91名报名参加通组公路施工的贫困村民进行了安全和技能培训。2016年10月25日,路地共建劳务合作项目、新合村通组道路扶贫工程正式开工。贫困村民参加施工,中冶技术管理人员全程服务指导,项目快速推进,村民们按时领到工资后激动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真能挣钱学技术……”
如何把“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开辟劳务扶贫新平台?2017年2月14日,望谟县成立石屯镇新合村、郊纳镇八步村扶贫劳务公司,请中冶贵州公司给予支持。公司把紫望高速公路项目作为劳务扶贫的平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进行技能培训。紫望三分部专门购置了一批集装箱式住房,并配置了床铺,为扶贫劳务公司派遣到工地的村民提供方便。然而,真正到了工地现场,问题也一起来了,有的村民到工地没几天就想当老板包工程挣大钱,有的却嫌工资低,还有的吃不了苦直接跑回了家,精心安排的岗位、提供了住房和服务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才能转变村民思想,取得劳务扶贫成效?“根子在思想,关键在引导,必须有耐心、想办法做好帮扶。”紫望高速三分部经理杨可增说到做到,带领项目班子成员到村里找到村支部书记,召集村民做宣讲和动员,用“三顾茅庐”的方式把村民请到工地。为了让村民安心留在工地,项目部选派有耐心、有亲和的员工与劳务工人结对帮扶,做好思想引导、安全培训、技能指导,保证让村民可以受苦、不能受气,可以流汗、不能流泪,及时兑现工资,评选奖励先进,生活上关心帮助,通过系列帮扶“组合拳”的引导带动,申请到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务工学技术的村民越来越多。
路地共建劳务合作扶贫的模式在公司紫望、三荔、三施高速公路项目得到推广,三条高速公路项目先后不仅给430余名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通过现场实践培训出多支专业化技能队伍,这些劳务队凭着专业工种和技能之长,有的已投入到新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之中,有的担负起了山区乡村公路施工的重任,既打开了贫困人口就业的路子,提高了经济收入,增强了致富信心和“造血”脱贫的能力,又成为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攻坚力量。
贵州省发改委指出“中冶集团是有担当、讲诚信、可信赖的央企代表!”望谟县、石屯镇两级政府及新合村送来3封感谢信:“中冶贵州公司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要求,社会责任强烈,倾力扶贫事业,彰显央企风范,中冶的无私奉献像阳光,温暖了布依山水……”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精准扶贫就是一场容不得松松劲、歇歇脚的“马拉松”。中冶贵州公司在贵州三条高速公路运营服务及人员选聘中,继续扛起劳务扶贫、产业扶贫责任,收费站、服务区优先选用贫困山区人员,在服务区逐步开辟“黔货出山”扶贫产品销售专柜,设置多彩贵州旅游服务信息查询平台,继续努力答好扶贫考卷,拓展就业路子,讲好扶贫故事,继续用忠诚担当交出精准帮扶、共奔小康的优异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