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连绵起伏的大山,成就了贵州气势磅礴、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却也阻碍了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山里的物产难以外运,乡村经济无法发展,造就了世代山里百姓的贫穷与落后。
2016年2月,贵州三荔、三施、紫望高速公路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三条高速公路连接了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的三都、荔波、三穗、施秉、紫云、望谟6个贫困县,是助推三州六县脱贫攻坚的“大动脉”。然而,三条高速公路沿线61个村庄、30多个少数民族、29万贫困人口仍然因为道路没有硬化、交通闭塞、出行不便,没有打通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做好“道路通,百业兴”的“路文章”,在提前建好高速公路“脊梁骨架”的同时,打通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的“毛细血管”,疏通一处处险情阻碍,将三条高速公路沿线山区的偏远村落串联起来,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铺平道路,为农村加快发展注入活力?中冶贵州公司用实际行动讲述了工程扶贫的精彩故事。
群峰莽莽行路难,千家万户皆贫寒。三条高速公路沿线乡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区域分布广、产业基础薄弱,而交通不畅更是阻碍脱贫致富的关键。“贵州山区多雨,土路泥泞如浆糊足有30至40厘米厚,土路中间宛如鱼脊梁骨,行走在路上只能亦步亦趋,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摔一身烂泥。轻车过时,车轮空转,不断侧滑,险象环生。重车通过,倒不打滑,只是稍有不慎,便陷入泥坑,进退两难。”村民向高速公路建设者的诉说中夹杂着些许期望。
面对三条高速公路沿线村民的期待,面对那些散落在崇山峻岭间,山外人进不去,山里人出不来的自然村落的交通困境,中冶贵州公司决定以三条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把200余公里的临时便道建成满足村民出行的永久公路,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修建乡村公路,为脱贫攻坚跨沟壑、踏溪流、趟沼泽、铺新路,挺起中央企业扶贫攻坚的社会责任,于是,一场场打通乡村公路“毛细血管”的战役在三条高速公路沿线打响。
2016年7月,三荔项目部发现在九阡镇至水昔河大桥施工现场之间有一条既有土路,同时也是地方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项目部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将这条5公里长的土路修建成为水泥路。三都县九阡镇水各村的吴大爷拉住现场施工人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是好人啊,我们期盼了几十年的事,你们一个月就给我们办成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黔路险,险于山路弯。”紫望高速公路沿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高路险”。望谟县边绕镇喜座村原有3公里多村道狭窄,坡陡弯急,仅容摩托车和行人通行,出行困难,隐患极大,且是喜座村800多口人出行的必经之路,多雨季节经常发生滑坡,导致当地村民出行受阻,且在弯道处多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紫望项目部得知当地群众这一实际困难后,积极与村里协商,按照乡村公路标准对该道路进行扩建,既作为施工便道,又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20台机械设备、30多名工人历经51天拼搏奋战,投入近300万元建成了这条高差360米的艰险“咽喉”通道,改建后的混凝土道路宽4.5米,在每个弯道都新建了会车带,并设置了混凝土防撞墩、反光镜、交通安全警牌等,彻底改变了喜座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的状况。2017年2月28日,望谟县边绕镇党委及镇政府在感谢信中写道:“你们的汗水,你们的付出,使我们偏远小镇的偏远山村,山高路不难,这份情谊,边绕人民永远铭刻在心!”
三施高速公路沿线的施秉县甘溪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无支柱产业,全村898户3268人中,有230户948人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村里的道路凹凸不平,雨天路面污水横流,三施项目部了解后,义务派出队伍维修道路,并投入39万元对其中1.2公里土路进行混凝土硬化。“好多条乡村路都被修高速的修好了,我今年新买的小汽车再也不用遭罪了……”村里外出打工的回乡青年说起来既感激又自豪。
云贵山区,历来雨水充足,“天无三日晴”便是最形象的写照。“下雨滑坡,道路中断,大家就完全被困在了村子里,到集市买东西、出去看医生都成问题!”谈起汛期间的乡村道路村民非常无奈,每每汛期来临,即使做好充分防汛准备,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带来的山体滑坡依旧让人惴惴不安。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中冶团队抢险的身影,及时为山区村民抢险疏通“命脉路”。
2016年6月14日,暴雨致使紫云县火花乡007乡道多处山体滑坡,沿线多个村庄交通中断,紫望三分部在没有接到任何求助的情况下,调遣4台机械和20人组成抢险队冒雨疏通道路,保证了村民正值高产期的西红柿及时外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村民经济损失;7月5日,望谟县坎边乡至观文村、翁道村的唯一通道发生山体滑坡,阻断了几百户村民的出行,紫望四分部闻讯立即赶到现场迅速打通道路,村里送上书有“情系百姓,一心为民”的锦旗表示感谢;9月18日,紫云县486县道马成桥至甲西村段多处严重塌方,紫望二分部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道路行车安全。
2017年,贵州省全年雨天达158天,三条高速公路沿线遭遇了几十年不遇持续强降水。7月,黔东南遭遇暴雨袭击,施秉县甘溪乡农舍被淹,大部分百姓家里也都有不同程度受灾,当季农产品如不及时送出,村民一年的收成将化为乌有。面对险情,中冶贵州三施高速项目部调动一切资源奔赴抗洪抢险一线。边转移受灾百姓,边疏通泄洪,有的党支部书记泡在水中疏通堵塞管涵,有的一线员工以肉身在洪水中引导挖掘机开挖,有的党员干部为守住农田将身体连续浸泡水中10个小时,经过连续奋力抢救,村庄水位下降40厘米,保住了村民的农作物。机器轰鸣声交织着老百姓的欢呼声、感谢声,奏响了美丽的赞歌。
相同的故事在三条高速公路建设期间不断书写,公司各项目部三年间共为沿线乡村加宽、整修既有公路130多公里;出资为当地村民新建水泥路、砂石路67处,共60余公里;改建水泥路、砂石路32处,共90多公里;援建地方通组公路2条,共16公里;派出机械设备300余台次,义务抢险疏通道路70余处。无论是在乡村道路修建改造中,还是在一次次义务抗灾抢险中,都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幕幕难忘的瞬间,赢得了村民诸多良好的口碑。
绿水青山白云间,条条大道出黔山。贵州三荔、三施、紫望三条高速公路穿梭于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的贫瘠土地上,构筑起了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动脉”,一条条乡村道路就像连接“大动脉”的“毛细血管”,“黔货出山”的产业路、惠及民生的幸福路、共同致富的小康路,路路相通成网,村民出行不再难,山区农产品及时送往城市,平坦宽敞的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犹如跃动的音符,谱写着携手致富共奔小康的奋进之歌。